城市建設直接連著民生福祉,始終肩負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創造美好生活環境的使命和責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十年再次召開,意義重大。此次會議是新時代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亦為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戰略總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科學解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造性提出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戰略目標。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內在規律,標志著我們黨對城市工作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我們必須以系統思維統籌城市建設與治理,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在歷史文脈傳承中彰顯文明底蘊,在綠色轉型中夯實發展根基,在科學規劃中提升治理效能,在安全韌性建設中筑牢發展底線,在多元協同中激發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新路子。
堅持人民至上,讓城市發展始終與民心同頻共振。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的核心在人,人是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更新要聚焦人民的需求,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為核心,注重民生福祉,傾聽民意,積極回應人民的關切和期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高品質的城市更新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各地通過創新機制,將人民群眾的訴求和需求轉化為城市更新的具體舉措,老舊小區改造讓萬千家庭告別“憂居”實現“優居”,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讓銀發群體安享晚年,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這些實踐深刻表明,只有始終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才能讓城市更新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完善民生需求響應機制,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充分體現民意、匯聚民智,讓城市更具煙火氣、更具親和力,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賡續歷史文脈,讓城市在古今交融中彰顯文明自信。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和靈魂,蘊含著歷史、承載著當下、孕育著未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要關注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延續和涵養創新。從國家文化戰略視角看,城市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我國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生動見證。近年來,各地都在探索保護與利用并舉的有效路徑。實踐證明,只有將歷史文脈融入城市肌理,才能讓城市在快速發展中保持獨特的文化標識。要以遺產為基礎、以文化利用為手段、以服務城市為目標,通過系統保護、活化利用,在創新中實現歷史文脈賡續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互促共榮,讓城市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推動綠色轉型,讓城市在生態建設中實現永續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發展之路應該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親近自然、利用自然,必須傳承好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樹立文化自信,必須與現代建筑技術完美結合,形成既有與自然結合利用的天然內在綠色基因,又有明確的過程與措施要求,最終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目標,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推動營造低碳宜居的生活環境,讓人民群眾共享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山的生態福祉,給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強化科學規劃,讓城市在統籌協調中提升治理效能。城市更新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對于優化城市結構、提升功能品質、傳承歷史文脈、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更新規劃要兼具科學性和前瞻性,堅持“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的原則,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目標導向直擊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短板弱項,把城市體檢作為城市更新的任務書和導航圖。完善既有市政設施與建筑的評價體系,合理布局和優化城市空間和區域功能,前置運營策劃,推動業態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創新型經濟和高質量服務業,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整體性、系統性、安全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長性。同時,科學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改革完善城市更新規劃編制實施體制機制,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筑牢安全底線,讓城市在韌性提升中守護民生福祉。城市韌性是抵御風險、保障安全的重要支撐。要運用先進理念和創新技術,加強對建筑和工程設施的改造、診治與運維,以更安全、更經濟、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式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風險的能力。從地下管網改造到應急體系建設,從建筑安全加固到智慧監測預警,全方位筑牢城市安全防線,為城市健康運行和居民安居樂業提供堅實保障。
激發內生動力,讓城市在多元協同中迸發蓬勃生機。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推動城市發展模式從政府主導向市場化運作轉變,探索政府引導與市場參與相結合的實施路徑,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在保護城市原有肌理、發揮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植入新產業、新業態、新功能,注入時代元素與地域特色。創新投融資模式,完善金融、財稅、土地等相關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創新設計理念、技術手段和運營模式,促進政府、企業、社區、居民協同發力,讓城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迸發持久活力。
中國建筑學會作為引領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學術團體,始終堅持并不斷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恪守著“學術追求、行業引領、政府智庫、會員之家”的辦會理念,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望”,傳承著前輩先賢的理想情懷,肩負著團結凝聚廣大建筑科技工作者、推動學術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深化國際學術合作、促進文明進步的重要使命。未來學會將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刻領會其豐富內涵,精準把握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將學習宣傳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與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任務落地有機結合,在領會實質、融會貫通上求實效,在擔當作為、狠抓落實上見真章,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與建筑新方針,以“好房子”引領城市建設,以建筑之力鑄就人民之城,助力建筑業從“增量拓展”邁向“品質賦能”新階段,讓城市更新成為傳承文明、賡續文脈、改善人居環境、激發發展活力的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 修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