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正式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為“好房子”建設劃定了更高階標準框架。
進入下半年,各地緊扣規范要求,陸續出臺地方實施版本,推動“好房子”建設進程持續加速。政策配套支持也同步加碼,從土地供應到資金保障等多維度,為品質住宅建設注入發展動能。
多地“好房子”標準接力發布
據公眾號中山住建8月15日消息,《中山市好小區好房子建設指引(試行)》已于8月1日正式印發。《指引》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四大原則,圍繞“環境宜居、健康舒適、安全優質、綠色低碳、智慧便捷、和諧美好”六大維度,創新融合“小區+房子”一體化評價體系,覆蓋建筑全生命期,填補行業空白。
8月8日,沈陽市城鄉建設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沈陽市高品質住宅開發建設實施方案(2025-2027)》,并同步出臺了《沈陽市鼓勵高品質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行)》和《沈陽市高品質住宅提升設計導則(試行)》兩項配套文件。
8月1日,多地集中發布相關政策。福建省住建廳印發《福建省“好房子”設計技術指引(試行)》,指引基于《住宅項目規范》等國家標準,結合福建省氣候、環境與資源條件,聚焦“好房子”項目在住宅建筑與居住環境的功能、性能等方面核心技術要求,設置7個部分推薦指標,并按照住宅設計品質要求分為“基礎類”“完善類”和“提升類”技術內容。
同日,福建省莆田市住建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莆田市推進“好房子”建設行動方案》;成都市住建局也于當日發布《成都市好住房設計導則(試行)》。
稍早之前,7月30日,四川省遂寧市住建局出臺《遂寧市好房子設計導則(試行)》。7月24日,福建省廈門市住建局發布《廈門市高品質住宅項目設計評價導則》。7月 21日,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住宅設計標準》(征求意見稿) 對外發布,為上海“好房子”建設提供了設計標準方面的參考。
各地密集出臺的“好房子”建設相關政策,從各個角度對住宅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有力推動我國住宅建設向更高品質、更綠色、更智慧的方向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居住需求。
結合地方實際精準打磨“好房子”規范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落實“好房子”建設規范要求時,并非簡單照搬統一標準,而是結合本地氣候特征、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生活習慣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地方規范。
例如遂寧,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熱冬暖、雨熱同期,是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其《導則》就建成區住宅和新建區住宅提出海綿指標管控,通過確定透水鋪裝率、下沉式綠地率、屋頂綠地率的引導性要求,打造會呼吸的住區基底。
廈門氣候多雨,且部分區域容易出現內澇情況。基于此,其《導則》對建筑物的防澇設計提出明確且針對性的要求。在住宅建設過程中,加大對排水系統的優化力度,增加排水管道管徑,提升排水能力;合理規劃小區地形,配套有效的雨水收集與排放設施,降低內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保障居住安全。
中山市結合嶺南氣候特點,在《指引》中創新提出“騎樓+風雨連廊”無雨歸家系統和“地下空間+架空層”系統,共享公共空間。小區景觀優先選用本土植物,融合嶺南園林特色,打造“山-水-園”現代生態花園。建筑風貌需與歷史城區協調,鼓勵采用具有嶺南建筑特征且符合現代美學的建筑外觀設計。
沈陽地處北方嚴寒地區,《方案》緊密結合沈陽市嚴寒地區氣候特征,著重在節能、保溫與適寒性能方面構建特色化技術標準體系。如在建筑保溫材料的選用上,傾向于保溫性能卓越、耐久性強的材料,確保居民在寒冬也能享受溫暖。
上海聚焦于住宅小區和住宅建筑的智能化系統設計與設備選型。要求兼顧功能實用性、技術先進性、設備標準化、網絡開放性、系統可靠性及可擴性,以契合智能家居的應用需求。
成都也同樣提到,小區宜配置智慧物業服務管理平臺,戶內宜設置全屋智能系統,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體驗。
整體來看,這種“國家框架 + 地方細化”的“好房子”規范制定方式,避免了“一刀切”帶來的資源不匹配,精準解決當地居民的居住痛點,讓“好房子”能真正扎根地方需求。
此外,部分城市還通過金融、土地等政策手段支持“好房子”建設。
如莆田強調,在“好房子”項目政府采購、規劃用地、信貸融資、住房公積金、稅費優惠、信用評價、審批許可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時,加強財政金融支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好房子”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信貸融資成本。
沈陽明確,高品質住宅項目可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首付款(含定金)為成交價50%,自成交日起1個月內繳納,余款1年內付清。對于已繳納不低于50%土地出讓金且承諾在6個月內開工建設的高品質住宅項目,未取得土地不動產權證書前,可將土地出讓合同作為使用土地的證明文件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土地競買保證金增加使用銀行保函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