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更直接關系到時人民的幸福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對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
據悉,《意見》圍繞七方面提出重點任務,具體包括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推動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城市安全韌性,促進城市文化繁榮發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
《意見》同時強調了主要目標: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安全基礎有力夯實,文化魅力充分彰顯,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而一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自然離不開房地產,此次發布的《意見》中就有多條內容與房地產行業密切相關。
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
《意見》提出,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設施、土地等資產資源底數。改造利用老舊廠房、低效樓宇、閑置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建立與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適應的規劃調整機制。加強和規范存量城市基礎設施資產管理,提高運行效能。優化產權歸集、整合、置換和登記政策,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實際上,盤活存量是近兩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自然資源部會同發改委等部門于2024年6月研究出臺了妥善處置閑置存量土地的18條政策措施,對存量房地產用地采取適度“松綁、放活、讓利、簡化”等政策,支持各地加快盤活利用。
根據自然資源部此前披露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2.4萬宗、9.08萬公頃的存量房地產用地納入妥善處置閑置存量土地“一地一策”清單。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24年3月31日之前供應的房地產用地下降19.1%,政策成效逐步顯現。
今年6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要對全國房地產已供土地和在建項目進行摸底,進一步優化現有政策,提升政策實施的系統性有效性
同時,作為城市發展工作的重要資金來源,7月專項債發行規模突破6000億元,房地產類專項債規模延續高位。
根據克而瑞此前統計,7月房地產類專項債發行量達1020億元,其中土儲類專項債發行714億元,土儲類債券中用于回收的額度持續高位。以四川為例,7月份發行的80.79億土儲類專項債中,至少有68.39億元明確用于回收存量閑置土地,占比逾八成。
系統推進“好房子”建設
《意見》明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更好滿足群眾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鏈條提升住房設計、建造、維護、服務水平,大力推進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
當前,建設“好房子”已成為行業的共識。今年5月份正式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也為“好房子”建設劃定了更高的標準。
下半年,全國多地出臺了地方實施版本。據中房網不完全統計,僅7月份就有上海、福建、四川、廣東、遼寧等省份或轄內城市相繼發布了“好房子”建設相關指引、導則或實施方案。
從地方出臺的政策來看,充分結合了本地氣候、地理、資源、生活習慣等實際情況,并從土地供應到資金保障等多維度,為高品質住宅建設注入強勁的發展動能。
科學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
《意見》要求,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堅持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建設創新型產業社區、商務社區。
科學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一體化推進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城市環境,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鞏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態勢,結合城市更新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多管齊下釋放改善性需求。
7月15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從中央的一系列布置來看,城市更新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并將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推進。
未來的這項工作將會全面提速,通過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將不斷催生存量住房改善需求,并將為房地產存量時代提供重要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