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養老院也住不起?
近日,“80后退休前需準備314萬”的一條微博引發熱議,這條微博折射出,在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人們對晚年生活壓力的困惑。
趙志遠今年68歲,家住文化東路某小區,老家在濰坊壽光,在濟南做了30多年的小生意,攢了一筆錢。2004年,60歲的老趙花70多萬元買了現在這套兩室兩廳近13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二手房評估師給出的市價已是100多萬元。老趙介紹,他購買了養老保險,現在每個月能領養老金1000多元,老伴每月能從村里領取近500元的補貼。老趙說:“除去生活費、物業費等開支,每月剩不了多少錢,平日里處處都得省著花?!?/P>
每天下午兩點鐘,在天橋區一家養老院的活動中心里,幾個老友都準點到場玩麻將,剛搬進養老院住的李大爺是新加入到這一隊伍中的成員。提起養老院,李大爺說:“來這兒就是圖個便宜,此外飯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就成了?!?/P>
長期居住在此的胡奶奶有不同看法,她介紹說:“和我關系很好的一位老姐妹剛從這里搬走了,就是因為又漲了二三百元,老姐妹承受不起?!?/P>
該養老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物價和房租都在不斷上漲,所以每年我們都要調整價格,如果老人手里沒幾個錢,兒女再不管,許多老年人根本無力在養老院常住?!?/P>
只適合小眾
一方面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質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困于養老資金的緊張而無法實現。為了化解這一矛盾,包括濟南市在內的國內許多城市已開始探索“以房養老”的這種養老方式。
“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中信銀行濟南分行現在已經推出了這項“養老按揭業務”。負責這項業務的耿經理介紹說,與國外“倒按揭”不同,中信銀行推出的“養老按揭”業務,借款人不限于老年人本人,只要有可抵押房產,老年人法定贍養人也可以作為借款人。
按照該行規定,申請“養老按揭”的借款人為養老人本人或法定贍養人,養老人須年滿55歲;法定贍養人須年滿18歲。“子女可以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方式為父母提供養老資金,范圍更廣泛,更符合國情。”耿經理認為。
不過,中信銀行要求老年人或法定贍養人有多套房屋。耿經理指出:“如果只有一套房子,當貸款出現不良時銀行不好處置。銀行不是慈善機構,我們做這項業務在規避風險的基礎上也要盈利?!?/P>
記者采訪發現,如果老年人在養老按揭10年后必須向銀行還清全部貸款,事實上是有充裕的資金養老的,而不是靠房子養老。耿經理解釋說:“老年人可以先花銀行的錢提高生活質量,貸款到期時可由子女償還,這不是大家希望的拿房子養老,我們面對的是老年人中的中高端客戶。說的更通俗一點,養老按揭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活得更好。所以,它只適合小眾?!?/P>
障礙待破除
聽上去很美好的“養老按揭”,銀行在推行上卻面臨不少問題。耿經理介紹說,在發達國家,房屋產權擁有者只需要把自有產權的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綜合評估借款人年齡、生命期望值、房產現在價值以及預計房主去世時房產的價值等因素后,每月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養老金。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一直延續到房主去世。當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但目前國內還做不到。
中國人傳統的養老觀念就是一大障礙。針對“以房養老”模式,國內一家專業機構曾在上海作過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84%的老年人不能接受。“如果真的要以房養老,自己會有一種挫敗感,兒女在外也會感覺到沒有顏面。”一位接受采訪的老人說。
房屋產權70年,則被金融界認為是“以房養老”的最大障礙。省城一家大型銀行個貸部負責人稱,70年產權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償續期,那么續期費用將是一個巨大的未知風險,這也是國內大多數銀行對“以房養老”市場遲遲不敢下手的原因。此外,房價下行的風險,也影響了這項業務的推廣。從歷史上看,房價確實目前已經處于高位,一旦泡沫破裂,以房養老將存在極大風險。
一位網友在評論說:要解開養老困境,“以房養老”是一個有益補充,創意不錯,卻操作不易。對大多數遲暮之年老無所依之人來說,最應該負起養老責任的,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