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對于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入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和重點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持續開展“百姓園林”實踐,助力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設。
著力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意空間
落實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要求,在城市更新確定的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片區中,采取“+公園”方式開展園林綠化更新提質,實施建設一批公園化城市片區。推動綠道聯通公園工作,優化城綠界面和交通組織,打造公園外圍和綠道沿線服務業態和消費場景,與周邊街區融合更新,激發提升城市活力氛圍。打造“無界”公園,促進公園與周邊街區開放融合。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全面梳理公園綠地中的空閑地、可供游憩活動的草坪區和林下空間,增加可進入、可體驗的活動場地,完善開放共享區域養護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務設施。依托城市公園體系,統籌謀劃公園活力場景體系,加快培育更加多元的休閑、文化、體育、藝術、親子、交往、研學等活動場景。豐富公園文體休閑活動類型,創造園林文化新生活,豐富創新“展、節、季、游”等公園文化活動,舉辦公園“+音樂”“+演出”“+市集”等多種類型“公園+”體驗式特色活動,鼓勵發展公園“夜經濟”“文創經濟”,提升公園文化氛圍。
著力營造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
聚焦生態綠地系統格局、公園體系級配和均好性、公園綠道綜合服務能力、低效閑置空間和設施盤活利用、綠化管養維護、園林文化保護傳承、行業管理治理等方面,系統分析城市園林綠化現狀情況、研判問題短板和增益提質條件,科學有序提升城市綠地生態調節、文化傳承、應急避險等綜合功能。補齊公園的層級和類型短板,提升公園分布均好度和人均公園保障度,豐富兒童公園、體育公園、動植物園、特色文化主題公園等專類公園,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大力建設口袋公園。推動全齡友好型公園新建改造,提升公園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因地制宜地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公園環境及服務設施,豐富體育鍛煉場地和器材,增加兒童戶外活動空間,開展公園適老化建設改造,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統籌推進綠道網絡與林蔭路體系建設,協同相關部門,結合城市更新工作,構建起串聯城鄉、分級服務、連續貫通、特色多元的綠道網絡體系,持續提升綠道網絡密度與服務半徑覆蓋率。
著力營造綠色低碳的美麗單元
秉持生態、節約、低碳理念,構建全流程低碳發展模式。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布局,以鄉土樹種為核心,保護原生植被,推行“近自然”綠地建設模式,構建低維護、高韌性的植物群落,減少后期人工干預需求。堅持就地取材、低碳施工,實施土方就地平衡,優先采用本地鄉土材料,降低運輸能耗與碳排放。堅持精準調控、綠色運維,集成應用低碳技術,創新“精野結合、分級分類”養護方式,全方位推動節能降碳。推進城市生物物種資源普查和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改善城市自然生境,完善城市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生境斑塊之間的連通,實施城市生物棲息地生境修復,優化城市生物棲息地網絡,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利用公園和綠道構建形式多樣、影響廣泛、全民參與的行業宣傳教育體系,廣泛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探索實施自然教育課堂等引導公眾的科普工作機制。
著力營造安全可靠的韌性設施
加強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保護修復,完善綠環綠廊綠楔等城市結構性綠色空間,依托水系、山體、道路打通補齊沿線綠色開放空間,加密城市藍綠網絡,推動城市綠地水系同外圍河湖、森林、濕地、農田有機連接,優化通風廊道、氧源綠地布局建設,修補完善多層級、多尺度、城鄉一體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通過下凹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化”綠地的設計,滯留降雨,減少地表徑流,緩解市政排水壓力。通過“柔性工程”與自然景觀結合,彌補傳統河湖硬質工程(如混凝土堤壩)的剛性缺陷。采用“植被固坡”技術,增強土壤凝聚力,減少滑坡、泥石流。在沿海城市規劃森林濕地與濱海公園復合生態帶,降低風暴潮沖擊力。在北方城市郊區種植防風林帶,降低冬季沙塵暴和強風對城區的侵襲,構建“綠色屏障”。發揮風景園林生命韌性優勢,將日常休閑空間與應急功能結合,實現常態利用與應急保障的功能結合。
著力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
風景園林作為歷史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將文明理念物化為可感知的空間、可參與的場景,讓居民在親近自然中接受道德熏陶,推動文明風尚,厚植城市的內在氣質。城市的歷史、文化、文明基因在歷史名園、風景名勝中承載。歷史城區、街區、地段和文化保護單位內外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廣為流傳的“八景文化”(如燕京八景、瀟湘八景、桂林八景),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因子,是中國營城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注重保護歷史文化景觀與現代城市風景建設相結合,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是市民喜愛的游憩休閑地,也成為國內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將山水文化、人文地理與城市建設完美融合,推動城市邁向生態文明新階段。杭州西湖、武漢東湖、長沙岳麓山、岳陽南湖、惠州西湖等城市風景名勝是自然與文化的結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歷史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等古典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精華部分。風景園林承擔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歷史使命的同時,也將成為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營建現代文明城市、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力量。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 李如生